各縣、市、區人民政府,市級有關部門:
大春生產是全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頭戲。為確保全面完成全年農業生產目標任務,實現糧食穩定增長和農民持續增收,現就切實抓好2007年大春生產提出如下意見:
一、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
2007年全市大春生產指導思想是: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為指導,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二屆七次全會精神,按照“轉變、提升、拓展”的要求,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,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大發展。總的思路是:以糧食增產、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為核心,以確保種植面積為基礎,以強推科技、猛攻單產、提高品質為重點,以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為突破,努力實現全市糧食穩定增長和農民持續增收。具體要求是:重抓水稻,抓好玉米和薯類,擴大豆類等雜糧,增加精細蔬菜,積極發展多經。主要目標是:大春糧食播面達到573萬畝,其中水稻播面248萬畝。大春糧食總產223.5萬噸。其中水稻總產118萬噸,玉米總產56.5萬噸,薯類總產37.6萬噸。苧麻總產達到6萬噸,花生總產達到4萬噸,水果總產達到33萬噸,茶葉總產達到0.56萬噸,蠶繭總產達到2.3萬擔,大春蔬菜總產達到130萬噸。力爭大春一季農民人均增收30元。
二、工作措施
(一)穩定糧食播種面積。堅持把穩定糧食播面作為最基礎的工作,采取有力的措施抓緊抓實。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支農惠農政策,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田積極性,杜絕耕地撂荒;要以實施良種補貼項目為契機,鼓勵群眾多種水稻和玉米;要繼續加大耕地保護力度,挖掘耕地潛力,發動群眾大搞增、間、套、圍,通過推廣麥/玉/豆種植新模式,努力提高旱地復種指數;要做好“田坎文章”,利用好閑散地塊,盡力擴大種植面積。
(二)實施農業增產增收“示范工程”。要通過實施“示范工程”,抓科技推廣,確保技術落實。一是大力實施省“三百”增糧科技示范工程。要按照省“三百”增糧科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和要求,組織科技人員科學規劃,精心實施,確保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。二是大力實施水稻“三五”科技示范工程。每個縣(市、區)要集中建立一個含500畝超強化栽培、500畝拋秧、500畝連作免耕科技示范園區。各鄉鎮也要結合實際,實施水稻“小三五”科技示范工程。即建立一個含“水稻強化栽培、拋秧、連作免耕栽培各50畝”的科技示范區。三是大力實施農業“科技入戶”工程。進一步抓好各項實用增產技術的推廣落實,提高農業科技的到位率。全市推廣水稻旱育秧栽培200萬畝,強化栽培50萬畝,連作免耕栽培25萬畝,拋秧面積25萬畝,雜糯間栽80萬畝,帶藥移栽達到90%以上;玉米育苗移栽達到100%,地膜栽培30萬畝;紅苕起壟栽培80萬畝,芒種前栽插達到90%以上;大春作物病蟲綜合防治100萬畝。四是大力實施“沃土工程”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、秸稈還田技術和旱作節水農業,推廣旱地新“三熟”麥—玉—豆種植模式5萬畝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以實施示范工程為抓手,著力推進和建設園區農業,在示范區逐步引入現代物資裝備、現代科技知識、現代經營理念、現代經營形式等現代農業因子,提升建設質量和水平。要以實施示范工程為載體,加大科學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,充分利用報刊、電視、廣播、會議、板報、墻報等各種宣傳媒體和技術培訓會、現場會等方式,廣泛深入地開展適用技術培訓,把各項增產增收節本增效適用技術宣傳、培訓到農戶,保證每個農戶有1—2個技術明白人,確保各項適用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。
(三)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。把大春生產納入全市農業產業化的全局加以審視和落實。一是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。在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,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,按照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償、規范、合理”的原則,積極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,按照“一村一品、一鄉一業”的總體要求,抓好優質糧油、苧麻、蔬菜、食用菌、花卉、中藥材、粉葛等產業的規模化發展。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品種,力爭全市種植國標三級以上優質稻190萬畝,種植優質專用玉米60萬畝,優質苧麻達到40萬畝。二是加快規范化基地建設。重點依托龍頭企業,抓好特色農業產業區域化、規模化、優質化、標準化生產。建立優質糧油規范化基地100萬畝;抓好苧麻良繁基地、品改和原料生產基地建設;鞏固蔬菜專業村建設,大力發展無公害生產;積極抓好優質水果、中藥材、黃花和臘梅花卉等基地建設。三要積極發展訂單農業。加大農村專合組織建設力度,引導企業與農民建立新型利益聯結機制,重點依托中貿糧油公司、四川云蒙米業、粒粒米業、通源油脂、大竹東漢醪糟等企業,大力發展優質糧油訂單生產;依托達縣智鵬麻紡,大竹金橋、富達麻業等企業,大力發展苧麻訂單生產;依托大楓樹絲業公司,金竹絲業有限公司、開元絲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蠶桑訂單生產。力爭大春訂單種植面積達到120萬畝,其中優質水稻50萬畝,專用玉米30萬畝,薯類15萬畝,苧麻10萬畝,無公害蔬菜10萬畝。
(四)落實防災減災措施。堅持“順勢而立、主動應對、科學避災、積極抗災”的工作思路,變被動抗災為主動避災。要堅持以早制旱,適時早育、早播、早栽、早管,對干旱常發區和無水源保障的地方,擴大春玉米、紅苕、豆類、高粱等耐旱作物種植面積;要改革耕作制度,搞好前、后季作物茬口銜接和間套種植,堅持把高塝田、漏沙田和無水源保證的稻田及早改種旱糧,有效規避旱災風險,變對抗性生產為適應性生產;要廣泛發動群眾育足、留好預備種苗,大力推廣節水栽培、覆蓋保墑、化學調控等抗旱增產關鍵技術;要推進基層病蟲應急防治隊伍建設,及早制定并及時啟動實施“農業重大災害應急預案”,進一步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治的社會化、組織化程度,盡最大努力減少災害損失。
三、組織領導
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大春生產的組織領導,各縣(市、區)長要對大春生產負總責,堅持主要領導親自抓,分管領導具體抓,層層建立崗位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。要加大資金投入,大春糧食生產的資金投入增幅要超過2006年。市、縣財政要拿出專項經費用于支持農業部門抓點示范,中央財政對產糧大縣獎勵資金應主要用于扶持農業生產。要妥善解決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,確保業務、技術工作的正常開展。各有關部門要加強信息引導,搞好技術指導,幫助群眾解決生產中的具體問題。要認真做好大春生產所需種子、農藥、化肥、農膜、農具等物資的組織和供應工作。農業、工商、技監等部門要重點抓住春耕備耕關鍵季節,加強農資市場監管,控制農資價格,嚴厲打擊制假、售假行為,切實保護農民權益。各級農業部門要在深化改革中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,組織科技人員進村入戶,搞好技術培訓,抓好示范樣板,指導和帶動大面積生產,確保農業增產增收。
附:達州市2007年大春生產指導性任務表
二○○七年二月十二日
達州市2007年大春生產指導性任務表 | |||||||||||||||
|
|
|
|
|
|
|
|
|
|
| 單位:萬畝、萬噸 | ||||
縣 名 | 大春糧食 | 1、水稻 | 2、玉米 | 3、紅苕 | 4、秋洋芋 | 水稻拋秧 | 水稻強化栽培 | 水稻連作免耕 | 玉米地膜栽培 | 訂單生產 | |||||
面積 | 總產 | 面積 | 總產 | 面積 | 總產 | 面積 | 總產 | 面積 | 總產 | ||||||
合 計 | 573 | 223.5 | 248 | 118 | 124.5 | 56.5 | 93 | 28.8 | 35 | 9 | 25 | 50 | 25 | 30 | 120 |
通川區 | 13.2 | 5.2 | 6 | 2.7 | 2.2 | 0.9 | 2.7 | 1.1 | 1 | 0.3 | 1 | 1 | 1 | 0.5 | 4 |
達 縣 | 112.5 | 46.1 | 56 | 28 | 24.5 | 10 | 16 | 5.3 | 6.5 | 1.8 | 5 | 12 | 4.5 | 4 | 25 |
宣 漢 | 120.5 | 40.5 | 47.5 | 19 | 23.5 | 11.5 | 18 | 4.6 | 10 | 2.3 | 5 | 6 | 6.5 | 8 | 25 |
開 江 | 55.8 | 22 | 21.9 | 9.5 | 11.8 | 6.3 | 8 | 3 | 7 | 2 | 3 | 5 | 2.5 | 3 | 10 |
萬 源 | 55.5 | 19.2 | 18 | 7.5 | 20.4 | 7 | 11.5 | 4.2 | 0.5 | 0.1 | 2 | 3 | 3.5 | 6.5 | 10 |
大 竹 | 111 | 46.2 | 48.6 | 26.3 | 25.1 | 13.5 | 15.3 | 2.9 | 7 | 1.9 | 5 | 11 | 3.5 | 4 | 21 |
渠 縣 | 104.5 | 44.3 | 50 | 25 | 17 | 7.3 | 21.5 | 7.7 | 3 | 0.6 | 4 | 12 | 3.5 | 4 | 25 |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