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 在達州東部經開區這片涌動著發展熱潮的土地上,平凡的崗位匯聚著不平凡的力量。無數勞動者以匠心為筆、以汗水為墨,在各自的領域里書寫著“沖千億創國開”的奮斗答卷。五一國際勞動節即將來臨,讓我們走近他們,聆聽他們的故事,感受平凡崗位上的璀璨光芒。
花標:千錘百煉鑄就鋼鐵匠心
人物名片:
方大達鋼軋鋼廠原二棒車間副主任花標,一位深耕生產一線18年的“鋼鐵脊梁”,用堅守詮釋著產業工人的時代擔當。
熱浪蒸騰、火花飛濺的二棒車間,花標的身影總在生產線間穿梭。
2024年,花標交出了一份令人折服的成績單:促進車間綜合成材率突破101.09%,實現質量事故“零記錄”,并憑借3項“賽馬”機制下的卓越管理成效,榮獲達州鋼鐵“生產工藝質量標兵”稱號。在他的推動下,企業“賽馬”機制落地生根,將生產指標細化為10項可量化、可追溯的考核標準。他獨創的“動態清班跟蹤法”,通過實時采集軋制參數、設備狀態等數據,實現生產全流程精細化管控,大幅降低噸鋼加工成本。在設備管理領域,“三查三改”工作法更是成效顯著——查潤滑、查精度、查參數,改工藝、改標準、改模型,全年20余次專項整改,將軋機作業率提升至98.6%,助力車間兩度問鼎設備管理“賽馬”冠軍。面對客戶對螺紋鋼尺寸公差近乎嚴苛的要求,他構建起“三級質量防線”,成功將車間綜合定尺率推至99.51%的歷史新高。
勞動者感言:
“生產現場就是我的戰場,指標就是必須完成的軍令狀。只有以毫厘必究的態度堅守質量底線,才能鍛造出經得起市場檢驗的產品。未來,我將繼續帶領團隊在軋機轟鳴聲中沖鋒,續寫新時代鋼鐵工匠的榮耀篇章。”
程功:高鐵建設征程上的追夢人
人物名片:
程功,中鐵十八局成達萬高鐵項目一工區現場負責人,一位在鐵路建設一線奮戰12年的“開路先鋒”。
在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高速鐵路建設施工現場,程功總是步履匆匆。3座鐵路橋、5處路基、2條隧道,每一處施工點都凝聚著他的心血。面對復雜的地質條件和緊張的工期,他帶領團隊日夜奮戰,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。
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程功常年與家人聚少離多。每當與3歲的兒子視頻,看著孩子天真爛漫的笑容,思念之情涌上心頭。但他深知,肩上的責任重于泰山。“五一節我會堅守崗位,確保工程進度。”程功堅定地說,“每次看到高鐵飛馳而過的那一刻,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”
勞動者感言:
“12年的鐵路建設生涯,讓我深刻體會到‘逢山開路,遇水架橋’的責任與榮耀。我將繼續以奮斗為筆,在祖國大地上書寫交通強國的壯麗篇章。”
蒲春吉:點亮孩子們的求學之路
人物名片:
蒲春吉,達州東部經開區麻柳鎮中心小學英語教師,一位用愛與智慧點亮孩子求學之路的“燃燈者”。
每天清晨,麻柳鎮中心小學的校園里都會響起清脆的英語朗讀聲。手持自制教具的蒲春吉,帶著學生們開始了晨讀。誰能想到,如今這個朝氣蓬勃的班級,曾是全年級的“吊車尾”。
自2013年通過“三支一扶”扎根鄉村教育以來,蒲春吉始終在探索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。她將課堂變成英語童話劇場,用紙箱、彩紙制作道具。針對留守兒童,她主動提供課后輔導。在她的教案本上,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短板。
面對當地教育資源的局限,蒲春吉積極擁抱信息化浪潮。無數個深夜,辦公室的燈光見證著她的努力——自學視頻剪輯技術,將麻柳鎮的自然風光融入英語課件,讓知識變得生動鮮活。這份努力換來了豐碩成果:市級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大獎、教學論文二等獎……在她的悉心培育下,2017級2班英語成績實現逆襲,從年級墊底躍居榜首。
勞動者感言:
“教育是一場溫暖的奔赴。我愿做鄉村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盞燈,用知識和愛照亮他們通往世界的路。”
唐紅:為鄉村兒童筑起健康防線
人物名片:
唐紅,達州市第五人民醫院綜合科醫生,扎根基層醫療28年,用大愛為鄉村兒童筑起健康防線。
在達州市第五人民醫院的診室里,唐紅每天重復著看似平凡卻意義重大的工作——耐心問診、細致檢查、溫柔安撫哭鬧的小患者。診斷室里,她一次次將高熱驚厥、急性喉頭水腫及重度脫水等患兒轉危為安;在學校、村鎮的健康講座上,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家長傳授疾病預防知識;辦公桌前,她捧著厚厚的醫學書籍,參加線上線下培訓,不斷提升診療水平。
28年光陰,她見證了無數孩子的成長——曾經的小患者如今已為人父母,又帶著自己的孩子前來問診。歲月讓她的眼角出現了深深淺淺的皺紋,卻從未改變她守護群眾健康的初心。
勞動者感言:
“選擇了醫生這份職業,就是選擇了責任與奉獻。只要群眾需要,我就會一直守在這里,做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守護者。”
陳友元:當好鄉村振興的排頭兵
人物名片:
陳友元,達州東部經開區麻柳鎮檀木社區居民,達川區新動力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。
2004年,退役返鄉的陳友元面對家鄉的落后面貌,毅然踏上創業之路。他創辦的食品加工廠不僅盤活了當地經濟,更解決了眾多村民的就業問題。然而,望著大片荒蕪的土地,他內心的使命感被再次點燃——“我要讓撂荒地重煥生機!”
2014年12月,達川區新動力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。但前行的道路布滿荊棘:傳統種植觀念的束縛、現代農業技術的匱乏……面對重重困難,陳友元一頭扎進田間地頭,白天與泥土為伴,夜晚挑燈鉆研技術,硬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現代農業種植經驗。
經過7年的不懈努力,合作社已發展成為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:4架無人機在田間穿梭作業,120噸全機械烘干中心高效運轉,6000平方米生產加工場地井然有序。陳友元憑借出色的成績,獲得達州市十佳種糧大戶、糧油綠色高產創建先進主體等榮譽,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標桿人物。
勞動者感言:
“我沒有豪言壯語,只有一顆想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初心。作為退伍軍人,我將永遠牢記使命,當好鄉村振興的排頭兵。”(魏華 胡鑒 冉鵬 黃建華)